中国手工造纸在困顿中坚守
信息来源:ioozoo.com 时间: 2013-12-30 浏览次数:1136
钝重的踏碓声消失了,造纸匠也不见了踪影,低矮、简陋的纸棚屋顶上长满青苔……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传统的手工造纸技艺危机四伏。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后来这一技术先后传播至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衰落态势已引起了中、日、韩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的高度重视,三国政府依据各国情况展开了丰富而多样的保护和抢救工作。
在我国,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启动,传统手工纸制造业已逐渐恢复生机;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启动了对和纸技艺的全方位保护,有效减缓了和纸的消失速度;韩国通过倡导创意性保护,让传统韩纸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立足点。我们希望通过展示、比较中、日、韩三国手工纸制造业的现状和各国的保护、传承、发展经验,以期对国内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当世界上的其他民族还在使用泥砖、羊皮、贝树叶等作为书写材料的时候,中华民族已经在轻薄的手工纸上撰写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于人类文明的记录、保存、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纸张虽然仍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但其中机制纸所占的比重已高达99%以上。
纸坊骤减,产量低迷,盈利困难
在目前公布的3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安徽的宣纸制作技艺、江西的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和陕西的楮皮纸制作技艺等11项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入选名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纸坊骤减、产量低迷、盈利困难是手工纸制造业的普遍现状。
以铅山连四纸为例,明朝中叶,江西上饶的铅山县已发展成为当时造纸业的重要基地;至清代达到鼎盛,纸业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十之三四,纸槽近2000个;民国时,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技术的退化等原因,纸张的产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铅山县境内的纸槽已基本停产;虽曾在上世纪60年代恢复小规模生产,但在“文革”时再次中断,到80年代末期,铅山的最后一个纸槽也停止了生产;直至2008年,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逐步展开,铅山县传统的手工纸生产线才得以恢复。然而,据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江西省含珠实业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介绍,5年来,公司已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恢复技艺和组织生产,但时至今日仍未见盈利。
据楮皮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逢学回忆,过去人们写字、画画、印报纸、抄经文、记账、糊棚几乎都要用到楮皮纸,而现在却很少有人问津。昔日有上千纸户的陕西西安北张村,如今只剩张逢学一家造纸作坊。他们的作坊也主要以回收印刷厂的边角料制作回收纸为主,仅在偶尔有客户订货的情况下才会做一些楮皮纸。一年中,5000张一捆的回收纸张逢学一家能制作50多捆,而楮皮纸的产量却只有2000多张。
原料匮乏,工艺变质,传承乏力
“目前,我国生产的手工纸主要供应书画、文物修复、祭祀等需要。受机制纸的排挤,过去用于印刷、书写等种类的纸张消亡速度较快,有些已沦落为迷信用纸、卫生纸等低档纸。”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陈刚说,“相比而言,书画用纸目前的生存能力较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一些生产者正逐步向生产书画纸转型。”
自古以来,宣纸产品就按照纸质的优劣等级分为宣纸和书画纸。安徽泾县是我国宣纸、书画纸的重要产地,近年来形成了以宣纸为主导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3年上半年,泾县宣纸、书画纸企业已有410多家,除国有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外,还有少量的股份制企业,而绝大部分的生产者为个体经营。泾县年产宣纸750余吨、书画纸7000余吨,占全国书画用纸总量的60%以上,年创销售收入达6亿元左右。
“从表象上看,宣纸产业的发展势头不错,但其实宣纸行业正面临着原料供应紧张、传统工艺难以为继、后继乏人等诸多难题。”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宣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黄飞松说,目前,生产宣纸的原料长秆沙田稻草的种植已经越来越少,青檀皮原料的供应也有不敷供应之虞;同时由于受经济效益的诱惑,机械化加工和化工产品正不断取代传统的加工器具和用料,宣纸传统工艺的传续岌岌可危。
黄飞松认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宣纸行业在经历了复苏期、发展期、振兴期后,如今正步入行业的思考期。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采取相关措施保证制纸原料的供应,如何平衡宣纸传统工艺生产与大批量、规模化宣纸制造的关系,以及在保护好传统技艺的同时找到满足市场各类需求的解决之道。
不仅在宣纸领域,当前传承乏力已经成为整个手工造纸业的发展瓶颈。一些企业尝试着到中学招工、与技校联合办班等方式培养接班人,但由于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劳动强度高、薪资微薄等因素,手工造纸业在吸引年轻人方面不具优势。
他山之石可否攻玉
据黄飞松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欧洲各国手工造纸作坊大约有40个,分别隶属于博物馆、文化保护部门、学校、工厂不等,通常由政府每年拨款对其予以补助,以使其保存、流传下去。“在日本,手工造纸业在经历了一段衰退期后,如今已趋于稳定,现存的手工纸生产厂家有近300家,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的和纸制造技艺,一般每年每种会得到12万元人民币左右的政府援助。”陈刚说。
“从国际经验来看,手工造纸的减少在一段时间内恐怕是不可改变的趋势。在现阶段对于传统造纸技术而言,从原料、工艺、工具、纸张的使用价值、历史文化内涵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建立起合理的传统造纸技术的价值评估体系十分重要。”陈刚认为,“在我国手工造纸技艺的保护过程中,明确各种不同技艺、产品的独特价值,并在保护措施的制定实施中注意维护,是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要求,也是手工造纸技艺今后生存发展的潜力所在。”
对于如何保障造纸技艺活态传承的问题,黄飞松表示应该给予从业数年以上、掌握核心技艺的人相应的补贴或荣誉,以唤起人们对他们的尊重。在陈刚看来,这一问题“可借鉴日本的经验,比如他们将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的认定形式从认定某一个人变为某一传统技艺的保持团体。这有助于传统技艺的稳定传承,也便于调动当地多数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保持团体与行政机关的协调以及对外的宣传,更有利于争取社会资源、开拓产品的销路”。上饶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徐佩然则表示:“在我国,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确立也是一种对技艺保持团体的认定,它不仅强调要将技艺的活态传承落到实处,同时还将产品的市场开发等内容整合在一起。”
在谈到手工造纸的市场前景时,陈刚表示,日本的手工纸制造业如今日益走向贵族化。一张和纸卖到一二百元人民币不足为奇。因为只有如此高的价格,才能维持较高的质量,负担较高的劳动成本。对于我国手工纸的市场定位,陈刚建议,除一些需要原样保护的传统技术以外,还要积极拓展手工纸的用途,提高其自身的生存能力。
而对于提高纸价,张逢学有着自己的担忧:“来买楮皮纸的人本来就不多,如果高价卖可能就更没有人来买了。”目前,一张44厘米×1米的楮皮纸仍保持在5元钱左右。张逢学的儿子张建昌告诉记者,也有人建议他们利用楮皮纸做一些工艺品,但是自己初中毕业就跟着父亲学造纸了,做别的恐怕都不太擅长。
“拓展手工纸的应用领域不失一种有益的尝试。”徐佩然表示,“只是目前国内手工纸市场上鱼龙混杂、纸质参差不齐,再加上人们对手工纸的工艺、文化内涵了解有限,传统手工纸若要走高端路线,恐怕路还很长。”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纸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