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网 - 纸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市场动态 | 钟表人物 | 品牌动向 | 新书快讯 | 专业数据 | 新技术 | 展会追踪 | 行业新闻 | 采购指南 | 产业评论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何以生存至今
K.biz | 商业搜索

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何以生存至今

信息来源:ioozoo.com   时间: 2014-09-23  浏览次数:1204

    中国造的原料从麻、皮发展到以竹为主,及于书写、印刷、包装、卫生、祭祀等各个领域。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洋的输入,手工的使用范围日渐缩小,现在已基本退出了日常书写、印刷等领域,手工的产地、产量也在迅速减少,但即使如此,中国手工的产地分布之广、产量品种之多,仍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手工造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有约2000年的历史,的发明对人们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进步等具有巨大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造的原料从麻、皮发展到以竹为主,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及于书写、印刷、包装、卫生、祭祀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洋的输入,手工的使用范围日渐缩小,现在已基本退出了日常书写、印刷等领域,手工的产地、产量也在迅速减少,但即使如此,中国手工的产地分布之广、产量品种之多,仍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中国传统造技术的现状
    中国手工的产地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尤其是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四川、云南等省,而北方地区,仅有河北迁安、陕西长安、山西定襄、山东曲阜、新疆和田等少数地区尚存手工的生产。中国手工的原料,现在主要有楮皮、桑皮、青檀皮、竹、稻草等,而麻、藤等则已绝迹。手工的种类,以用途分,可分为书画、文化用(书写、印刷)、迷信用、卫生等。其中,手工文化用及卫生市场已经不断萎缩,几乎完全被机制所取代,只有在某些特殊领域,例如古籍复制印刷中,需要少量的手工。在中国书画领域,则仍以使用手工为主,故书画仍有相当大的市场,是中国高档手工赖以生存的主要领域。中国人在祭祖、扫墓时,有焚烧钱、元宝等习惯,至今仍要消耗大量手工,虽然已有部分地区生产机制迷信用,但大量的仍是手工制造,这也是当今不少手工造仍能生存下来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手工的产量一直比较稳定,维持在20余万吨,有些年份还有所增加,但由于板的总产量迅速增加,手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近年来,下降到占板总产量的1%以下。1980年代以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各地私营个体厂家数量增加,1993年,轻工业部改制为轻工总会,对手工的管理逐渐放开,手工的产量更是缺乏统计,但估计仍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中国在漫长的造历史中,各地发展出了形式多样的造技术,除使用麻、楮、桑、竹等多种造原料以外,原料的处理与成技术也多种多样。
    以打浆技术为例,有使用人工捶打、水碓、卧式水轮碾,以及畜力碾等。而成技术又可大分为浇法与抄法。抄槽可分为地上式和北方常见的地坑式。抄帘又有固定式和活动式(即床架式),活动式帘有手端帘和吊帘。即便是民国时期开始出现的吊帘也是形式多样。
    造技术的多样性,是我国悠久造历史的见证,也反映了造术在各地的普及发展。这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对于造技术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一方面有助于理清造技术发展的脉络,也可以了解各地技术传播的源流。同时,不少独特的传统技术,如人尿、米汤发酵技术、天然漂白技术等还可以为今后造技术的发展提供启示。
    近年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造技艺逐步受到保护与重视,在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手工技艺就有6项。2007年6月,文化部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手工造传承人有6名,2009年,宣还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更多的造技艺,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传统造技艺被列入名录,受到保护。
    同时,各地区对本地区造技术的保护总结也日益重视,已出版的地方史著作,近年即有《长汀史》、《中国宣史》、《中国书画之乡——夹江》、《中国富阳业》等。同样,为了保护、展示与宣传传统文化、造工艺,发展本地的旅游业,不少地方也建立了博物馆、文化村等,主要有:?
    1.四川夹江手工造博物馆:1987年5月开馆,是中国第一家手工造博物馆,后经不断改扩建,现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58平方米。馆藏文物和实物标本2300余件。共有四个展厅,展示了手工造的历史沿革,夹江手工造的工艺流程,各类品、加工品等。?
    2.中国宣博物馆:位于安徽泾县,主要展示宣的历史沿革、造工艺、明清至现代各时期的染色宣,洒金、描金宣等标本,另外,泾县还在建设“中国宣文化园”,作为展示宣工艺、书画艺术、古籍印刷的场地,同时也是宣等文房四宝的销售市场。
    3.中国传统造印刷文化村:在浙江富阳市,由当地主要的手工制造、古籍印刷企业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经营,1997年创办,全村占地面积2公顷,村内汇聚了自造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各种劳作工具,以造作坊、印刷作坊等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项:造术与印刷术。
    4.蔡伦文化博物馆:位于陕西汉中市洋县龙亭镇,史载,蔡伦曾受封龙亭侯,龙亭镇是其封地和葬地,保存有规模宏大的蔡伦墓祠。该馆由私人投资承包经营,于2002年开馆,占地2668平方米,展出了不同时期造遗址出土的造工具及张样品,在仿汉造作坊里,再现了中国古代制造张的生产工艺流程。
    此外,在贵州香沟、广东四会以及江西铅山、浙江温州等地也有传统造的体验、展示设施。
    抢救、重估与市场开拓
    中国手工有着辉煌的过去,至今无论在产地、品种、产量等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但同时,中国手工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课题,其中有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还可能影响手工今后的生存,同时给手工造技艺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传统的造场所一般位于山清水秀的丘陵地带,山上可以提供造原料,溪流可以提供造不可或缺的优质水源。同时造所得的收入又可以贴补山区农作物产量少带来的收入不足。但是随着山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各地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进城务工成了大多数农村年轻人的选择,相对来说,手工造劳动强度大、收入少,普遍存在后继无人的问题,甚至原来抄为生的人也由于销路问题不得不改行。如闽浙皖赣地区,历来是传统造集中的地区,可以说中国的造史离开了这一地区便无从谈起,至今仍为我国手工最主要产地。但是,这一地区同时也是现在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使传统造工艺的消失比别的地区更为迅速。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宋代以后,随着我国造中心的南移,手工造呈现衰退的趋势,但仍有不少地区延续至近现代,生产的手工主要满足本地区的日常需要。北方地区的手工造技术对研究我国造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有些地区,还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传统的造技术,如山东曲阜的坊村,这在南方也是很少见的。而近年这些用于糊窗的的使用量不断衰减,而且各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名进行的“撤村并居”运动中,传统造行业大多面临毁灭性打击,亟待制定有效的抢救性保护措施。
    从全国来看,现在,各地仍有为数不少的手工造活态遗存。但消失的速度很快,尤其是一些原先用于书写、印刷的手工生产技术。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重点保护措施,其结果将是玉石俱焚,留下永久的遗憾。在当前的传统造技术保护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目标不明、方法失当的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传统造技术价值认识的模糊。在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定方面,目前主要依靠各地申报、专家评审的方式。入选与否,与各地区申报的积极性有关。缺少全国性的普查与评估,结果造成有些入选的项目,与传统技术相差甚远,价值不高,而有些亟待保护的项目由于本地不积极而没有入选。因此,现阶段,急需在普查的基础上,对各地传统造技术,从原料、工艺、工具、张的使用价值、历史文化内涵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建立起合理的传统造技术的价值评估体系。以此确定重点需要扶持保护的项目,国家和各级政府会同专家针对各自独特价值,区别对待,确定合理的保护措施,集中力量保存一批在各方面有重要价值的传统造技术。如有些传统技术反映了造技术发展中某一阶段的特点,有些是工具和方法具有特色,则应针对其价值加以原汁原味的保护。而有些传统技术生产出的张具有特色,至今仍有重要用途,如宣、连史,则应对传统技术展开科学研究,在不改变张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合理改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受机制的排挤,手工已经不再作为一般的书写用、印刷用,有些沦落为卫生、迷信用等低档的代名词,虽然这些的制造工艺也有值得研究之处,但它们并不能代表传统造的工艺水平。
    而较为高档的书画用则面临制造工艺的变质。手工正日益成为一个空壳,其中不断在塞进机制的内涵。为了降低成本,以在价格竞争中取得优势,不少地方的手工制造工艺不断吸取了机械造的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甚至只有抄这一步骤是手工的,在关键的原料处理等步骤已经完全与机制无异。甚至宣、连史等代表中国手工最高水平的品种,在原料蒸煮、漂白过程中,使用烧碱、漂白剂的比重也在日益增加。研究表明,上述变化已经对手工质与耐久性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有鉴于此,近年来,也有一些地区,尝试恢复消失多年的传统的工艺,提高张质量,满足高层次需求。如江西的铅山,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了连四传统技艺传习所,恢复了消失20年的传统工艺。但张质量要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还需要各方面更多的支持。
    手工的生产销售,解放前由各地的业公会等行业协会负责协调,解放以后,由各地的轻工、手工业局宏观管理,由当地供销社安排生产、收购与销售,一段时期比较稳定。但进入1990年代以后,随着手工生产的萎缩、销售的放开、管理机构的弱化,手工的生产销售陷于无序的状态。只能依靠数量有限的展销会和四处推销来打开销售。常常出现需要某种手工的客商和用户不知哪里可以买到,而手工的生产者又在为销路发愁,因销路不畅而难以为继者比比皆是。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学习国外,尤其是日本的经验,需要有像日本手工和制造者协会这样的全国或地方性的组织来协调生产,沟通信息。同时除一些需要原样保护的传统技术以外,对于大多数手工制造业者,要积极拓展手工的用途,不要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书画、书写用,可以开发出装饰装潢、手工艺品等新领域,提高自身生存能力。这方面,贵州手工造有成功的经验。
    当前,手工的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科技史、造工学、文化遗产相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博物馆、图书馆等,例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制浆造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相关组织有中国造学会史委员会等。
    长期以来,对于手工的研究,处于简单过程记录、单纯理化分析等比较低级的阶段。而且,当时不少研究主要是为提高张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目前,对于传统造技术缺乏科学翔实的调查记录。在各地,有不少代代口传心授的绝活消失在“不传外人”的保守意识中。同时对从传统技术的保护、发展角度进行的科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手工的研究者、使用者、生产者缺少相互交流的平台。造成有些研究脱离实际,难以对手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上述问题都已开始重视。例如,由国家科委支持,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的以深入发掘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价值为目的的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指南针计划”中传统造工艺研究部分,已经开展了手工造传承基地的建设和古科学价值的挖掘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开始了为期五年的东亚张保护方法与张制造传统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传统造技术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各级政府有的已把手工的制造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开始规划保护。而有远见的生产厂家也开始着手恢复传统工艺手工的制造,将其视为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优质手工的需求也在扩大。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将迎来手工复兴及稳步发展的时期。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纸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