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胎龄37周孕产妇因胎儿宫内窘迫紧急行剖宫产,宝宝出生时全身浮肿,浑身皮肤苍白似白纸,呼吸困难,脐带、胎盘、胎膜均苍白。
宝宝出生即处于休克状态,立即转入新生儿科。
新生儿科迅速成立抢救小组,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在患儿皮肤极度苍白压根看不到血管的情况下,护理小组快速建立了静脉通路,为患儿的成功救治赢得了时间。
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急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仅为22g/L,为极重度贫血(新生儿血红蛋白正常值不低于145g/L)。
急诊彩超检查提示胸腔、腹腔均有积液,查肝功能提示白蛋白低至20g/L,且合并多脏器功能损伤。
患儿经抗休克、输血、补充白蛋白、呼吸机辅助呼吸、静脉营养支持、护心、护脑等积极治疗20天,已康复出院。
(患儿极度贫血,皮肤与医务人员手套颜色接近)
这是桂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救治成功血红蛋白最低的患儿,国内曾有文献报道救治成功最低血红蛋白为21g/L的新生儿。
胎母输血综合征的发生率约为1/1000-1/3000,为少见疾病,导致极重度贫血救治成功率低。
胎母输血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产科疾病,发病率低,发病隐匿,产前不易诊断,大部分是原发性的,可发生于妊娠各个时期,产前和产时较多见。
高危因素包括:
胎盘和脐带因素(绒毛膜血管瘤或绒毛膜癌、胎盘早剥、血管前置或胎盘植入、脐静脉血栓形成)。
母体因素(吸烟、多产、外伤、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
医源性因素(羊膜腔穿刺、脐带穿刺、外倒转术、人工剥离胎盘)。
但80%以上的病例原因不明。
因胎母输血综合征的隐匿性及无特异性,故产前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胎母输血综合征的诊断建立在胎儿贫血与母体循环中胎儿血红蛋白比例上升的基础上,主要根据患者自觉胎动减少或消失,胎儿监护正弦波形和超声提示有胎儿水肿作初步诊断。
但这三征候群往往是胎儿失血的晚期表现。
专家提示:产妇要自数胎动,反复胎心胎动异常或是胎动时无加速以及出现晚期减速或自觉胎动减少、消失的孕妇,要注意胎母输血综合征,筛查高危因素,及时确诊。
拓展阅读
胎母输血综合征(fetal-maternal hemorrhage,FMH)是指胎儿血液通过胎盘的绒毛间隙进入母体循环,导致胎儿失血或母体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是一组类似输血反应的临床症候群。
胎儿血逆向流入母体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胎儿脐动脉与绒毛间隙之间形成的压力差造成胎儿血直接进入绒毛膜间隙并逆流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缘故。
其发病机制目前考虑为:
1、脐动脉和绒毛间隙存在压力差,胎儿水及代谢产物可达母体。
因此胎儿血亦可经此途径,特别是在绒毛有破损的时候,血可直接到母血循环。
有人检查妊娠各期胎盘,发现胎盘屏障有不少小裂口,此乃继发于血管的阻塞和绒毛梗塞。
2、经腹羊膜穿刺已广泛用于处理新生儿溶血病及围产期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诊断,穿刺针头可损伤胎盘引起出血,曾有报告,10.8%胎母输血发生在诊断性羊膜穿刺之后。
3、外倒转术、静脉注射催产素、母妊高症等。
4、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绒毛癌等。
胎儿红细胞最早可在妊娠4~8周通过胎盘进入母血循环,也可在临产时,因新生儿失血有急、慢性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