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网 - 纸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市场动态 | 钟表人物 | 品牌动向 | 新书快讯 | 专业数据 | 新技术 | 展会追踪 | 行业新闻 | 采购指南 | 产业评论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钟表人物 > 白求恩、史沫特莱......抗战中国的国际友人| 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
6.biz | 商业搜索

白求恩、史沫特莱......抗战中国的国际友人| 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

信息来源:ioozoo.com   时间: 2022-10-23  浏览次数:8

  

  交汇点讯 “我们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1939年,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这样写道。

  正如文明的发展从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汇、相互影响的一样,中国的抗战也从未孤立。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长时间地牵制、消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有生力量。其间,英勇奋战的中国军民、共产党领导的充满希望与生机的边区根据地,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爱好和平的国际人士远渡重洋,不远万里踏上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同甘共苦、和衷共济。

  白求恩、史沫特莱、斯特朗、柯棣华......当一个个外国人名出现在《新华日报》上时,这些肤色各异、说着外语、穿着八路军或新四军军服的国际友人,已然成为了中国革命队伍的一部分,他们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援助物资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对外传递了来自东方战场的真实讯息,也把世界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带给中国。

   白求恩:伟大的伤兵救星

  “如今,我们伟大的伤兵救星陨落了!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幸,而且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损失!”“为了纪念我们可敬的国际朋友,我们必须加紧团结,抗战到底,争取最后的胜利......”

  在白求恩牺牲后不久,《新华日报》特约《星洲日报》记者黄薇写作《悼念白求恩大夫》,并于1939年12月4日刊发。这篇文章通过记者与白求恩大夫的几面之缘,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白求恩形象:“这位可敬可爱的加拿大朋友,曾经是英国皇家医院的名医。”“高大的个子,穿着一套灰布的军服,格外显得他的健壮与刚强。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然而他有着二十多岁的青年的积极欢快的精神,和蔼可亲的态度。”

  “白求恩在中国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毛泽东写的《纪念白求恩》,高度赞扬白求恩同志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毫不为己,专门利人’。”中央军委党史军史专家库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李峻说,这是对白求恩一生的精准概括。

  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的格雷文赫斯特小城,他的祖父是远近闻名的外科医师。1916年,白求恩从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毕业后,顺利加入了当时加拿大顶尖的胸外科医院。但是,令人景仰的社会地位、优渥安逸的生活条件,并非白求恩的真正追求。《悼念白求恩大夫》中说:“及至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中国的全民抗战爆发,这位富于正义感的名医,便又携带了许多药品,器械和一颗热烈的心,跋涉重洋,不远万里而来到我们这抗战烽火弥漫的中国。”

  由于日寇和国民党的封锁,缺医少药是敌后战场医疗的常态。黄薇在文中描述:“一个抬出去了,白大夫来不及休息,洗一洗手,第二个又抬进来了。有一位伤员负伤太重,衣服全已变成了血衣了。”“他(白求恩)说,一切的医药、用品都缺乏,尤其是麻醉碘酒,止痛药,有时连医药棉也只好把用过的消毒后拿来再用......遇到伤势太重,必须把手脚锯掉时,只好借用木匠的锯子或屠户的屠刀和菜刀。”“尽管条件艰苦,白求恩仍克服困难创造了69个小时内为115名伤员动手术的奇迹。”李峻说。

  不幸的是,在河北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白求恩被手术刀割破手指,感染烈性病毒,于1939年11月12日与世长辞。11月28日,白求恩去世后的第16天,《新华日报》刊发了中共中央哀悼白求恩同志的电文,其中写道:“其牺牲精神,其工作热忱,其责任心,均称模范......白求恩同志的这种国际主义的精神,值得全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的学习,值得中华民国全国人民的尊敬。”

  史沫特莱:走遍中国的美国女记者

  在抗战期间,有这样一位国际友人,她是第一位跟随中国八路军采访的外国女记者。她为中国革命贡献了12年的时间,对中国的爱,超过对世界上任何地方。她为战火中的中国争取援助,号召各国人士为中国抗战募捐,动员外国医疗队来华支援,白求恩也是其中的一分子。她四处奔走采访,足迹遍布华北、华中的大部分抗战地区,写下《中国在反击》《光辉道路》等800多万字关于中国革命题材的作品,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坚强抗战的声音。她就是美国女记者艾格尼斯·史沫特莱。

  《新华日报》关于史沫特莱的第一篇报道是1938年1月15日的《史沫特莱访问记》。此时,《新华日报》刚刚成立4天。文中,史沫特莱向记者讲述,她在山西风陵渡口等待渡河时,遇到一队穿着单薄的伤兵。“那六位受伤的男士,打着冷战,睡在到处是血渍的衣服里,躺在行军床上。肺炎所引起的咳嗽和急促的呼吸,使他们更感痛苦。”史沫特莱询问旁边的“一位头戴皮帽,身穿皮衣,脚蹬皮靴的人(后来知道,这位就是医官),是否可设法找条毯子给伤兵盖上。他爽快地回应说,没有。”此时,史沫特莱只好取出自己的毯子、脱下大衣给伤兵盖上,但这只是杯水车薪。见此行为,那位医官竟朝史沫特莱放声大笑。“我本想以身作则,引起那位医官的民族意识......但是,他竟是那样冷酷......反而看着我笑,难道他在笑我傻吗?”史沫特莱向新华日报记者倾诉道。

  “这篇文章短短千字,刊登后却引发很大的反响。”李峻说,文中的中国军队隶属国民党,在战友受伤时,不是给予足够的治疗和照护,反而无情地任由伤情发展,这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内部的腐败和残酷。另一方面,中国抗战前线物资匮乏、缺医少药的情况,通过史沫特莱生动、细致的讲述表现出来,动员了更多爱国人士为抗战募捐。

  1938年1月24日,《新华日报》刊发了关于史沫特莱受武汉市青年记者协会邀请发表演讲的消息,史沫特莱一面继续强调前线物资紧缺,号召各界人士为抗战募捐,一面发表自己的见闻:“日军曾亦仿效某路军组织游击队,但为我军完全消灭,谓之缺乏民众基础......军队是鱼,民众是水,得民众即如得水矣。”

  “史沫特莱的这次演说,印证了我们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是卓有成效的,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路线是正确的。她同时也点出中国抗战必胜、日本帝国主义必败的根源,就在于民众基础,这也就是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所长赵剑波说。

  “作为新闻记者,史沫特莱从客观的角度,让世人知道共产党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正为抗战做着哪些贡献,有力反击了共产党游而不击的谣言。作为社会活动家,她为中国争取了大批物资的、医疗的援助。”李峻说,这样一位国际友人,值得被中国铭记。

  世界学联代表团访华:彰显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

  1938年夏,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以世界学生运动领袖,英国剑桥大学学生詹姆斯·柯乐满、英国牛津大学学生白乃恩·傅路德、美国女学生莫莱·雅德为首的世界学联代表团前往中国进行访问考察。5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八路军驻汉办事处在汉口中山路江春饭店举行茶话会,招待世界学联代表团,将武汉各界欢迎活动推向高潮。次日,《新华日报》罕见地增刊,报道了这次茶话会的盛况。

  茶话会由周恩来致开幕词,这篇致辞也被《新华日报》全文刊载。周恩来说,这个茶话会有各界各方面代表参加,“表示了我们中华民族已经不分党派,不分性别,不分阶级,不分老少......统一起来,团结起来,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我们谨以这个欢聚团结的象征,来欢迎我们世界的朋友!”

  今天的人们,依然能透过报道中现场感极强的文字,感受茶话会上空前热烈的氛围——“开幕词结束之后,全体唱了一个《义勇军进行曲》......接着华北宣传队唱出了他们最得意的两个歌《洪波曲》《华北农民歌》,歌声荡漾在会场中,更增添了融洽欢乐的空气。”

  《新华日报》刊登的世界学联领袖柯乐满的致辞中这样说:“日本在各国常常宣传,中国是一个懦弱的国家,是一个内部分裂自相残杀的国家,假使这些宣传是事实,我们来中国后,中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的欢迎就不可能了......这正活画出了一幅中国各党各派各阶层统一团结的鲜明的图画。”

  李峻介绍说,世界学联代表团在华考察期间,与中国各界人士通力配合,收集了大量有关日军在华惨无人道的暴行和中国军民艰苦顽强抵抗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代表团将这些资料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带回美国、英国和世界各地,引起巨大反响。

  “世界学联的中国之行,也受到了国民政府的热烈欢迎,国民党‘中央社’也作了报道,对此《新华日报》也有转载。对比之下,《新华日报》自己组织的报道,不仅整版刊发了中共领导人、学联代表以及各界进步人士的致辞,还在旁边配了照片,以及这些人的手写寄语,图文并茂,版面语言十分生动。由此看出,共产党拥有丝毫不逊色于当时国民党的新闻宣传力量!”李峻说。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与国际相连的。”赵剑波说,共产党虽然长期在敌后开展斗争,但视野宏阔,有着国际主义的胸怀气度,“我们以热忱的态度与世界各国进步力量联系、合作,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为统一战线服务,为抗战服务。《新华日报》关于国际友人的报道,也让国统区乃至全国的群众知道,中国的抗战一直受到国际的关注与支持。”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执行策划:王晓映

  历史顾问:赵剑波

  记者:金亦炜

  拍摄:张琦

  剪辑:邓宇轩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纸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