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网 - 纸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市场动态 | 钟表人物 | 品牌动向 | 新书快讯 | 专业数据 | 新技术 | 展会追踪 | 行业新闻 | 采购指南 | 产业评论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市场动态 > 在金陵制造的“澄心堂纸”何以名动天下?
U.biz | 商业搜索

在金陵制造的“澄心堂纸”何以名动天下?

信息来源:ioozoo.com   时间: 2024-04-04  浏览次数:7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日前,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在电视节目《文化大观园》中探讨古法复刻澄心堂纸,引发广泛关注。“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这是美术史家对纸中奇葩澄心堂纸的描述。澄心堂纸有如此声誉,则与南唐后主李煜有很大关系。正如著名学者卢海鸣所说,南唐三主对文化尤其是文艺的推崇,带动了文房四宝的发展,而名扬天下的“澄心堂纸”正是引进造纸工匠在南京制造的。

尺幅不大

刚好够李煜填一首词

南唐宫里有一藏书之所,名“澄心堂”,藏有大量古籍图书和古人的传世墨迹。始制于南唐的澄心堂纸,即得名于此。作为才气逼人的艺术家,南唐三主对笔墨纸砚的品质追求是不计成本的。

关于澄心堂纸的技术渊源和产地,历史上说法不一。在清朝编撰的《江南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南唐主好蜀纸,得蜀工,使行境内,惟六合之水与蜀同……”于是,李煜便在当地设立纸务,在今浮桥南一带设立纸房,并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高手,云集京城。后来,他干脆将澄心堂大殿腾出用于造纸,并且每天都要到殿内观赏造纸过程。有时,他索性脱掉皇袍,穿上纸工的衣服,同他们一起制纸。每制成一批纸,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以求改进,直到满意为止。经过几年的琢磨,澄心堂纸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成了宣纸中的珍品,澄心堂也成了造纸工坊的代名词。此外,除了自己享用澄心堂纸,李煜偶尔也赏赐给大臣,以示奖赏。

相关专家分析,澄心堂纸的初始制作原料可能来自安徽、四川等地,但那只是生宣,属于半成品,而南唐宫中所用到的是熟宣,还必须进行再加工后才得以完成。相比之下,水墨在熟宣上不易渗透,可作工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被叫作澄心堂纸的成品,应该是在南京纸坊生产的。

美术学学者仇春霞认为,除了品质,澄心堂纸的特殊性还在它的尺幅,比常见的四尺、六尺纸都窄,大约和现在的册页纸差不多大。由于李煜很喜欢填词,而澄心堂纸的尺幅不大,刚好够填一首词,比如他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共36个字,一张小笺纸就够用了,“纸大了浪费,还不好看。”此外,李煜的词境也需要澄心堂纸这样的纸张来呈现,李煜的词婉约、多愁,适合用小小的字写在小笺纸上,李煜正是在这样的创作中开拓了新的审美境界。

获赠澄心堂纸

大诗人欧阳修不敢下笔

高超的工艺,无比的质量,皇家的地位……在种种原因的推动下,澄心堂纸名动天下,并造就了其不可撼动的巅峰地位。不过,南唐灭亡后,澄心堂纸的制作工艺也随之失传。

在宋代,由于澄心堂纸在民间很少见到,南唐灭亡,宫人自宫中携出高价出售,北宋文人看到后,则奉为珍宝。

据称,北宋学者刘敞(字原父)曾有幸得到澄心堂纸百张,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之情,提笔挥毫道:“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流落人间万无一。我从故府得百枚。”为了分享自己的狂喜,他立即将其中的十张赠予好友欧阳修。

欧阳修收到此物,当即写就《和刘原父澄心纸》一诗,称“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原来,欧阳修得到澄心堂纸后,觉得自己书法不够好,怕暴殄天物,所以就将它们送给诗文书法俱佳的朋友。欧阳修拿出两张送给大诗人梅尧臣。不过,获赠此物的梅尧臣也同样陷于两难之中,一方面觉得自己书法不够好,另一方面又怕孩子们把它撕坏了。

宋初诗人、书法家石延年也曾从欧阳修那儿获赠澄心堂纸。由于他草书写得好,欧阳修便拿澄心堂纸与他做交易,前提条件便是写幅字来换。于是,他将自己写的《筹笔译》用草书誊抄了一遍送给欧阳修,好诗、好纸、好书法,对这件“三好”藏品,欧阳修如获至宝。

潜心研究

宋代文人走上仿制之路

澄心堂纸如此之好,风雅的宋代文人士大夫自然想多要一些,并为此走上了仿制之路。

“宋四家”之一蔡襄有一件著名的书法作品,即《澄心堂纸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全文如下:“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

由落款可知,该帖写于1063年,意思是,给你寄了一幅澄心堂纸,长宽、厚薄、硬度都做得跟它一样是最好的。很多工匠不愿意做,又怕做不好。我曾重金请人仿制,可是没做出来。我观察发现它的纤维非常细,貌似是能仿制的。如果有人能做,我想要一百幅。

书法家米芾对澄心堂纸也很有研究,他把纸泡开来,一寸一寸地观察,就是想知道澄心堂纸为何那么好用。

那么南唐澄心堂纸为何那么好用?

“纸之制造,首在用料。”用料不同,其生产工艺也可能因之而异。王鲁湘在电视节目《文化大观园》中所探讨的古法复刻澄心堂纸,源于徽州楮皮纸,其制作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到了南唐,徽州生产的“澄心堂”楮皮纸曾经红极一时,有“一纸抵千金”之说。梅尧臣在《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一诗中写道:“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其中的“浸楮”,是造纸工艺之一,指浸泡楮皮,即说明澄心堂纸的原料是楮皮。蔡襄在《澄心堂纸帖》书中也提到匠人家“楮”料精细,似可以制作澄心堂纸。

而据仇春霞分析,澄心堂纸来源于安徽泾县,当地自古以来就盛产水稻,并通过非常复杂的工艺将其变成了宣纸。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纸网证实,仅供您参考